齐聚全国防痨大咖,共话结核医学转化!
上传日期:2020-12-10

导语

 
 

为推动结核病防治工作以取得显著进展,统筹推进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国防痨协会牵头组建了科创中国结核病诊断技术创新与应用科技服务团,联合中国防痨协会医学转化创新基地、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国创新企业等单位,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并于128日,召开结核病转化医学创新论坛:如何发挥科技手段,应对新疫情新挑战!

 

到会嘉宾 

 

刘剑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中国防痨协会理事长

 

 

金奇

 中国医科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中国防痨协会标准化专业分会主任委员

 

 

张文宏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与肝病专业分会主任委员

 

毕利军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佛山分所所长

中国防痨协会结核病转化医学专业分会主任委员

 

 

蒲江

 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

 

 

肖艳文

 广州迪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杨波

 上海复星医药集团旗下沈阳红旗制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主持人

 

Joy Fleming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访谈环节

 

01 刘剑君

Q

今年是不寻常的一年,新冠疫情波及全球,并持续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同样影响着结核病疫情防控工作的正常推进,那么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我国的结核病防控工作面临哪些新挑战?面对新的挑战,我国结核病防控策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中国防痨协会为此采取了哪些行动?

 

刘剑君:

新冠疫情对我国乃至全球结核都是直接的冲击,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结核病人的新登记和发现数量下降了28%,但有国外科学家做了模型预测,发现病人登记数的下降反而会导致更多病人的死亡。我国科学家用相似的模型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我国的结核病人死亡率也会增加。

 

面对新的挑战,整体大的结核病防控策略没有受到影响,党的政策目标都没有变,我国的防痨工作已强力恢复到常态防控状态。但是我们要更智慧地去迎合冲击,思考能否用其他方法做产品诊断,扩大管理体系以及增加对特殊人群的管理措施。

 

这次会议的举办,包括台上不同身份的人聚在一起进行讨论,正是中国防痨协会为结核病防控做出的行动。中国防痨协会也愿意搭建更多类似的平台,让研发人员、制造者和使用者能够达成一致,为我国结核病防控做出行动。

 

02 金奇

Q

您一直从事病原生物学研究,对结核分枝杆菌也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那么在结核病基础研究领域,有哪些前沿突破和研究成果有望在未来3~5年内转化成临床可以应用的新技术、新工具、从而造福结核病患者?

 

金奇:

实际决定转化的因素主要是时间周期、需求和科学产品研发的规律,因此我个人认为,3~5年内在结核病的诊断上应该有望突破。当然在其他方面肯定都有不同的进展,但是这需要遵循科学的规律。举个例子,疫苗开发非常急迫,但这也是长期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我国重大专项已为此投入十多年,未来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再比如,新药的研发也很迫切,但是从成药、验证、动物实验,再到临床期、期、期、期的验证,最后实现商品化,这个周期是很长的。所以我认为,结核病的诊断技术是有望在未来3~5年有所突破的,有望为临床带来新的技术和工具。

 

03 张文宏

Q

您是抗击新冠肺炎和防治结核病方面的专家,有研究表明,此次新冠疫情可能导致结核病防控工作倒退,您认为我们该如何扭转这个不利局面?新冠防控策略和成果,对于结核病防控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张文宏:

单从近一年公布的结核病新发病例数量来看,结核病防控工作进展似乎有所倒退,因此很多人都认为此次新冠疫情将会导致整体结核病防控工作的倒退,但我认为,恰恰相反,这次新冠疫情恰恰会大力推动和促进我国结核病防控工作的发展。现在大家看到的倒退只不过是表面上的、数据上的倒退而已,这其实是一种线性思维方式,要是按照这个想法,我们不可能在2035年实现终止结核病的目标,甚至2040年、2140年也不可能。

 

但如果以跳跃性的思维去考虑结核病的防控,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可以做的更好。换句话说,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结核病防控的策略,得把对付新冠的劲头、思维、策略、科技、资源等用来对付结核病,这样我国控制结核病达到WHO的目标,根本不需要到2035年。

 

刘剑君:

我国在结核病防控的经费投入、组织建设等工作都在持续进行,而我们能做的最直接的就是学习和借鉴医疗救治机构的建设,不断加强结核病防治、包括急性传染病防治的专业医疗机构的建设。如果把新冠肺炎防控期间使用的资源,把未来可能耗费在应对这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资源,现在就应用在结核病防控和定点医疗机构的建设上,或者比如说拿出哪怕1%的新冠防控投入策略和资源放到结核病上,那么我们离完成终止结核病的目标就不会远了。

 

04 毕利军

Q

从事结核病诊防治研究已经20多年了,既是科学家,也是企业家,可以说是新时代科创家的代表之一,在结核病转化医学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但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并不乐观,科技成果转化之路困难重重、荆棘遍布,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成果转化究竟难在哪里?该如何突破?

 

毕利军:

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看似在做成果转化,其实是在说产品转化,实际上是思想的转化。在转换的过程中,首先要坚定信心,一定要做转化,因为只有转化才能够产生真正的价值。而在转化的过程中,我认为有三个要点是最大的难关。

一是机制,实际上从0~1创造的过程很难,但它也有它的科学规律。

二是人才,需要把科学家的思维转换成一个大国工匠、工程师的思维,瞄准产品进行转化。

三是平台化,我国做科研、做临床的平台很多,但其实缺乏中间的桥梁,把科学研究往成果转化发展的平台。

 

05 蒲江

Q

对于像结核病、新冠肺炎这样的重大传染病,疫苗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今年您和您的团队同时致力于结核疫苗和新冠疫苗的研究,那么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又是如何解决的?

 

蒲江:

结核疫苗和新冠疫苗的研究,在开发过程中,我和我的团队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不够,时间太紧张,这两类疾病疫苗推出的过程都很艰难,要求和标准也一直在提升。我们的团队有四十多人现在在国外做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作为逆行者,从国内这个最安全的地方,到国外去,在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我国为疾病防控做出努力。

 

06 肖艳文

Q

结核病防控工作中,尤其是在结核病诊防治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您认为企业该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最大程度的助力终止结核病流行

 

肖艳文: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转化工作,研发和临床人员都做不了,那只能是企业的团队来做这个转化。

创新转化的工作实际上困难重重,我也呼吁国内的医院,以及一些临床应用的单位,能够对我们的创新产品给予一个试用、评估、验证和接纳的机会,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迅速成长和优化,能够达到改善或者领先国际的水平。

 

07 杨波

Q

结核病也被称为穷病,越穷越容易得结核病、越病就越穷,长时间的抗结核治疗和服药往往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尤其是耐药结核病患者,但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不仅患者生命受到威胁,还可能导致疾病传播,进而导致更多社会问题。那么应该如何解决和平衡这一矛盾,您认为医药企业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杨波:

第一,要保障一线抗结核药物的供给,包括从原料基地的建设,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储备库的建设,配合整个经济区和中国防痨协会的工作。

第二,关于二线抗结核药物,从耐药的角度来说,我们在积极和国际合作,资源共享,共同促进。

第三,我们也携手中国防痨协会,共商针对贫困人口结核病的防控策略,也在着手相关方案的制定,为未来整个贫困人口的结核防控,以及结核病家庭的防控提供更好的保障。

 

08 开放环节

Q

同时面对结核病防治和新疫情挑战这两座大山,政府、协会、企业、科研、临床等该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各自的力量,加快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

 

刘剑君:

我们关于结核病防控的目标一致,政府、科研、企业、医院等在整体目标的不同链条上,各链条都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做好中间的桥梁,才会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国防痨协会在近期会议的开展中,是将企业、研究人员和医生同等相待的,所以我们如果在这样的一个出发点上,各自做好工作,一定能做得更好。

 

金奇:

政府要扶,科学家要放,企业要参加,企业家要干,医院要做,媒体也需要参与,要起到推动作用。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展这条道路实际不好走,需要我们全身心投入去干。

 

毕利军:

政产学研用要成功的这条道上,要架起桥梁,谁是桥梁工人,这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我也想呼吁各方面的专家,参与担当工人的角色,有工人的思想和决心,参与经济、科技的桥梁建设。

 

结语

通过本次论坛,也希望通过中国防痨协会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以及中国防痨协会、企业、高校和医疗机构共同参与和协同创新,能够促进技术、资本、人才、成果等创新要素的对接,最终集成力量推动结核病防治技术应用领域的技术创新、应用与产业升级,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