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必康生物科技(广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体必康”)董事长毕利军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中国地图,226个红蓝色的图钉分布在港澳台之外的所有省份,标注着2021年出差的目的地,蓝色代表1次抵达,红色代表2次及以上。如果不是受疫情影响,行程将更为密集。
这位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科学家致力于结核病转化医学研究及产品开发,2012年从北京南下佛山创立体必康以来,几乎全年无休,每天工作12小时左右,带着公司研制出全球首张结核分枝杆菌全蛋白质组芯片、世界首创细菌分散计数仪等高精尖产品,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新耐药靶标发现及结核病新疫苗的研发也曙光渐明。
47岁的毕利军同时还继续着科研领域的耕耘,她梦想与团队寻找到结核病系统解决方案,期待早日终结这个困扰人类数千年的传染病,在人类健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一个科学家的抱负与执念,为此她不止对自己要求严苛,也不惜铁腕管理,推动员工跟随她的节奏高速前进。“会累吗?工作中的我很快乐,这是我的事业,我愿意拼尽最后一滴血。”别人感慨她工作的高强度时,毕利军回答。
一、勇敢不足以形容我
体必康的商标,是两个大写的英文字母——TB。有人疑惑为什么公司名称缩写漏掉了“K”,也有人戏谑是“碰瓷淘宝”讨个好意头,但奋战在结核病防治战线上的人会秒懂:那是结核分枝杆菌的缩写。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结核病研究都是生物科学领域的冷门。这是一个出成果慢、对实验环境要求严苛、实验手段繁琐的领域。毕利军读博士时课题就是结核病耐药研究。她记得和另一个博士同时开展生物领域的研究,选择其他方向的博士已经观察2个月积累了一波实验数据,她还在等待细菌长大。
2003年,毕利军留学日本攻读博士后,方向换成了彼时热门的克隆牛研究。时任科技部领导访日,得知毕利军曾涉足结核病领域,决定为国揽才。他告诉毕利军,结核病疫情在国内依然严峻,力邀其回国继续攻克结核难题。
“我可能还要在日本待上几年再回国。”她回复说,希望能先完成博士后求学之旅。但是,对祖国的爱和科学家的使命感一直拷问着她,脑海里也时不时冒出结核分枝杆菌。科学家终将和他们的使命相遇,几个月后,她决定听从内心的召唤,告别行业内顶尖的日本实验室,收拾行囊回国。
第一站是北京,入职国内最强的生物领域研究所,成为课题组负责人(PI)。
“传染病不会因为科学研究的退避而消失,只会愈演愈烈,如果了解结核病的人都因为障碍重重而不去研究,那谁来?消除结核病何以从愿景变为现实?”毕利军回述当时的心路历程。
选定了科研方向,毕利军先后与武汉、北京、广州多家医疗机构合作开展相关研究。其间,她认识到一个严峻的事实:结核病领域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严重脱节。2006年,她受邀在中国防痨协会的年会上做学术报告,就蛋白质组学研究和结核分枝杆菌基因敲除技术等前沿动态展开阐述,听众反应寥寥。时任广东省结核病防治研究所所长钟球主动站起身,将科研术语“翻译”成临床医生和结核病防控人员能听懂的话语,讲毕,全场掌声雷动。
这件事也给了毕利军很深的感触。“我们研究结核,就是为了让人类免受它的戕害。如果科学家埋首做研究,没有惠及诊疗和防控,那科研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推动结核病转化医学研究及产品开发的念头在她心中萌蘖。
会议结束后,钟球向当时的省卫生厅汇报情况,分管领导是如今的省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黄飞。他高度重视,详细了解了毕利军的研究成果和想法后,当即要钟球牵线搭桥,安排见面。
广东省一直十分重视结核病防治。在全国医疗卫生系统改革中,结核病防治部门多调整为疾控中心的下设科室,广东还是作为独立机构保留下来。这项决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学校等结核病聚集性疫情在全省基本杜绝,结核病各项防控指标均走在全国前列。
“广东医疗卫生战线务实、懂行,对结核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及其衔接的重要性有着清晰认知。这是一片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好土壤。”这场畅谈坚定了毕利军走出实验室的决心,在她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转变之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毕利军踏出了走向市场的第一步,广泛寻求与医院临床科室合作。2012年,38岁的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着技术和团队离开北京,到广东顺德创业。第二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建立佛山分所,毕利军担任分所所长,同时成立生物医药企业体必康,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致力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结核病新型诊断、预防技术及产品。
科学家走出实验室下海,曾引起不小的震动。“你是个勇敢的人吗?”有媒体如此问她。“我想勇敢不足以形容我,应该是‘虎’。”她回答。
二、20年为结核病打3场硬战
“像搞传销!”创业9年后,“虎将”毕利军站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俯瞰着周边200亩生物医药产业园,回想创业之初的艰难,开了一个玩笑,然后自己都有些忍俊不禁。
初到顺德,她只带了1个博士。而第一场招聘就遭遇了曲折——结核病转化医学研究及产品开发,听着挺高大上,但蓝图没落地之前,她的描述像在画饼。关键是办公地点在一个外卖员都找不到位置的公园旮旯,来应聘的人疑心自己遇到了骗子,往往面试之后就没了下文,而第1个最终同意来上班的人,因为眼睛外观有点问题,选择体必康很大程度是出于找工作的艰难。
即使如此,毕利军也没有打退堂鼓。“肺结核患者初治一般要按时按量服药6~9个月,很多人坚持不下来,造成耐药性,治疗面临较大困难。而目前预防结核病唯一的疫苗——卡介苗,对预防最常见、危害也最大的成人肺部结核保护效果不佳。”这些都点燃了一个从事结核生物领域研究的科学家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对攻克一个困扰人类数千年的难题的强烈渴望。
“沉浸工作于我是一种很舒服的状态,甚至会有亢奋感。”毕利军坦言。
在这种内在价值感的驱动下,她率领团队打了结核病领域的3场关键战役——基因战、蛋白战、转化战。
首先要解决的,是结核分枝杆菌生长慢的问题。毕利军与团队泡在实验室,对结核分枝杆菌的液体培养基和新型培养添加剂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成功将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培养周期从1~2个月缩短至4~11天。
随后她发起基因战,完成全球首次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研究,发现了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相关的72个基因和28个非编码区,为研究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相关成果在重量级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Genetics上发表。
第二场战役是蛋白战,即实现结核分枝杆菌全部蛋白的可溶性表达,随后以此为基础,将蛋白点制在芯片上并成功制备全球第一张结核分枝杆菌全蛋白质组芯片。“就像把4262个嫌疑犯排列起来,由军队和警察(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来现场辨认,摸清楚谁是恐怖分子,怎样攻击免疫系统,我们就能有的放矢地跟病菌作斗争。”毕利军解释,芯片的研发也为探究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机理、筛查耐药菌株,及研发诊断试剂盒、疫苗和药物等安装了加速器。
为了打赢这场战斗,她充分发挥磨破嘴跑断腿的韧劲。“单打独斗我干到退休都干不完,因此呼吁国内相关领域的科学工作者一起加入,耗时8年终于完成全球唯一的结核分枝杆菌全蛋白质库。”
所有的谋篇布局都落点在转化战,实现结核病转化医学的产品化。
这一仗的主阵地,在佛山,在体必康。目前,体必康研发的细菌分散计数仪,改变了传统的手工研磨方式,成为中国结核病控制中心的推荐技术;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将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药敏试验的时间从1个多月缩短至7天,在多种结核病的筛查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打破了进口产品的垄断。
另一项转化更令人期待:成人肺结核预防可能有疫苗了。
结核病疫苗研发属于世界性难题,国内外数十个研究团队曾对此发起挑战,但绝大多数都折戟沉沙。卡介苗已问世100年,迄今为止仍没有新的疫苗出现。“我们已完成了新型结核病疫苗的体外实验和动物评估,候选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毕利军说,公司因此被科技部重大专项办评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疫苗研发创新团队。
通过结核分枝杆菌基础研究和成果推广,体必康开始打通转化医学成果化环节。2018年起,体必康在江门市新会区展开试点,每年秋季入学,对高二学生开展结核病筛查,为学生高考保驾护航。
“经过3年连续筛查和成功跟踪,今年筛查了1万人,从原来每年筛出十几例下降到只筛查出1个阳性病例。我们的目标是不让一个孩子因为结核病影响高考。”毕利军说。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效果,江门市计划在其他区域推广,也拟将其作为地方治理典型案例上报中央党校。
三、为链接基础科研与临床而奔走
226个图钉标注的毕利军出差目的地,大部分最终落点在医疗机构,2021年12月她就跑了近20趟医院。作为一名科学家创业者,她一直致力于将体必康打造成链接基础和临床之间的桥梁,和医院一起联手促进医学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
“或许很少有科学家和我一样天天往医院跑,有时看起来像个怪胎。但是太多科研成果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太多临床需求没有人去研究,我想改变这一点。”
她享受给医务人员介绍结核病科研转化的感觉,认为他们每天面对的是病人,掌握这些会特别有社会价值。有一次去汕头中心医院,她讲课的会议室挤满了几百名医生,被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毕利军一口气讲了3个多小时,结束的时候感觉很累,但是推开门,发现走廊上还挤满了很多等着向她致谢的人——因为听课的人太多,医院在隔壁会议室设了分会场,通过视频直播学习。
“疲倦瞬间一扫而空。自己的付出能够让更多人受益,整个人都很开心。”她形容当时的感受。
体必康有由多名博士组成的首席科学官团队,每到一家医疗机构,毕利军都会带至少一名首席科学官前往,挖掘医生在临床上的发现和设想,帮助他们设计科研命题、指导申报课题争取经费支持,和医院共同培养临床科研人才。对于形成的专利,经评估能转化成产品,体必康又提供资金和平台支持。
“科学家做成果转化,主要考虑的是科研创新能做什么,但对于临床需求并没有很清晰的认知。毕利军熟悉结核防治领域的前沿动态,也了解临床需要什么,这构成了她和体必康的核心优势。”有人如此评价。
▲2021年3月,毕利军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
体必康常务副总温姌婷介绍,公司现在有约35%的项目来源于临床。“我们搭建的是全链条的平台,从成果化、产品化、产业化到商业化,都可以提供有效支撑。”
她谈到了体必康目前正在进行的某项研发:人体除了指甲和头发,其他部位都有可能存在结核分枝杆菌,而在临床诊断中,究竟是器官发生癌变,还是活动期结核的影响,一直是困扰医生的难题。毕利军和医院联动,研发一款诊断试剂,可以迅速、精准地筛查出某类疾病,项目已经看见了胜利的曙光。
成果转化之路上,毕利军对产品质控也是精益求精。体必康有一个规矩:如果同一批次产品中发现一个不合格的产品,必须全部销毁,不计成本、不讲条件。
“质量是生命线,再微小的错误发生率,对遇到的人也是100%。”毕利军多次强调。背后有着科学家对生命负责的态度,也有着企业家的野心。她希望体必康成为同类竞争中国际用户的坚定选择,这就要求其产品成为能充分满足客户需求的佼佼者,并把服务做到精益求精。
“科学-医学-转化的失联,已经成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瓶颈,在科研成果转化这条路上,我愿意躬身入局,趟出一条道。”这是毕利军的夙愿。
四、科技创新人才的制造商
“战略就是企业和产品与众不同,活下来、活得久、活得强大,让打胜仗的思想成为一种管理信仰。”体必康的会议室贴着这样一行标语。
“她的最终目标就是成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制造商。”温姌婷形容。
公司步入正轨的第3个年头,毕利军开始对各部门运营刮骨疗毒,兼任过公司除财务之外所有部门的总监,每到一处都大刀阔斧改革。“有些部门偏弱,有的业务进展慢,哪个部门需要提升我就去哪里,理顺再卸任。”
“毕总是那种会发现员工身上的潜质,然后逼着他快速成长的创业者。”人力资源总监杜志宇深有感触。
3年时间里,挨批无数,一次次感受到自己的“无能”,这个刚强的汉子甚至下班回家后躲在阳台哭。但是熬过这轮“摧残”,他感觉到自己处理事情明显得心应手。“可以上高速公路奔驰,为什么要在乡道上慢行?”在完成蜕变后,杜志宇听到了毕利军的解释,她说,“我知道自己像个虐待狂,可这是个可以成为大材的人,不应该在舒适圈滋生惰性,走了弯路。”
这样的成长案例在体必康还有许多,毕利军一直在用她的方式鞭策着团队快速前进。她办公室的门上贴着一个显眼的条幅:带着方案来敲门。这是她的硬性规定,汇报或讨论事情,必须有打印成文的方案书,否则一切免谈,没人能例外。
“刚开始大家都不适应,我也感觉特别苦恼,特别是事情很急又几句话能说明白的时候,非让人先做方案,这样会让事情变得很低效。”被毕利军形容为“抢人大战”最大成就的温姌婷说。但坚持下来,她发现其固执背后自有一套行事逻辑,融合了科学家的严谨和企业家的精明。
“方案就是作战地图,攻哪个堡垒都要有作战计划。如果只是口头交流,难免会有纰漏。”听到最器重的下属当面吐槽,毕利军偷偷笑了。
她进一步解释,事情有大有小,但做事的章法是一样的,凡事应该经过深度思考,才能执行到位。脑袋里的思考通常是点状思维,写成方案才便于系统思考,如此,在她给予意见反馈时可以收获更多,且能提高沟通效率和质量。
“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成长通道可以是什么样,认识到内心渴望的时候,就会对这种高速成长方式上瘾,远胜于累和不快乐。”温姌婷总结。
▲比尔盖茨基金会专家拜访毕利军
探求真实、建立信任、允许冲突、做出承诺、担当责任、关注结果,已经成为体必康企业文化的总体原则,员工培养也朝着有血性、有品德、有本事、有灵魂的方向前进。越来越多的博士、研究生在此扎根,还有人明确表示“想体验跟科学家一起工作的感觉”前来应聘。
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体必康也获得了资本的青睐。在完成多轮融资后,体必康已经进行股改,在筹备IPO上市。
“每天有24小时,就是1440分钟,如果真的有心,可以做许多事。”2021年7月1日,在公司迎七一演讲比赛上,毕利军的话掷地有声。她习惯了以分钟为单位来度量时间,力求每一分钟都能创造价值,笑侃:“别浪费我时间,浪费一分钟,我都会恨你,不管前一刻你干成了多大的事,我都会喷你。”
因为太沉浸于事业,毕利军能分给家庭的时间越来越少。值得安慰的是,女儿理解了她。“这个发展的时代给了她机会,她不仅要运用好自己的科研成果,做好转化运用,还要为国家培养人才,指导、帮助年轻人也做到这些她所向往、期待的事情。”14岁的姑娘在作文《生逢其时》里写道。
这也是毕利军对于幸福和人生价值的定义。时代的变迁给了女性丰富的可能性,这世界有许多种活法,对她而言,自己不属于家庭,不属于女儿,甚至不属于自己。作为一名选择了攻克一门传染病为目标的科学家,她属于肩负的使命,属于国家和民族,注定要为“自由呼吸”的目标追逐一生。
内容来源:广东卫生在线